近期,广东省教育厅与南方日报联合推出“新时代新征程——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报道,走进8个地市,对话市长、教育局长,挖掘一线精彩故事,盘点各地教育推进现代化、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敬请关注!今天我们来到第二站——梅州市。
不久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布了2017年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报告,梅州市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摘得粤东西北地区桂冠,其中公共教育满意度得分在21个地级以上市中位列第4名。
崇文重教,是梅州亮眼的名片。虽然地处山区,但是梅州的教育从来不曾落后。
2013年9月,梅州率先建成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广东省教育强市”。2015年,全市8个县(市、区)和112个镇(街)全部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和“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验收,两项覆盖率达100%,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
2015年9月,“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会议召开,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启动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截至目前,梅州已经投入37.5亿元,实现教育经费“三增长”,扎实推进“创现”工作。
抢下先手棋,争做排头兵。刚刚进入2018年,梅州市提出更高的目标,年内要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20年实现先进县(市、区)全覆盖。
全县动员,珠三角老师也点赞山区教育设备和理念
“真没想到山区学校也能有这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理念!”蕉岭县人民小学校长古芹巧的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近日接待了一批来自珠三角城市的小学老师,他们在跟岗半个月后,对这个距离珠三角发达地区500公里开外的山区县城小学刮目相看。
蕉岭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总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人。虽然地处偏远山区,但是蕉岭的教育却总是快人一步。2017年4月12日,蕉岭通过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暨教育强县复评督导验收,成为首个通过专家组督导验收的山区县。
“自2015年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以来,我们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扎实推进工作。”蕉岭县教育局长张慧告诉记者。
此言不虚,蕉岭县预算内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012年的18928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50875万元,五年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达到16.17亿元。县政府还与各镇、相关单位分别签订责任书,要求各成员单位在政策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创建工作开绿灯,形成了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育部门专门抓的责任体系。
记者走进蕉岭县长潭镇中心小学看到,这所小学刚刚建成人工草足球场和塑胶跑道,配备了崭新的课桌椅和电教平台的教室,和发达地区的学校并无两样。
张慧表示,2016年以来,蕉岭县已投入7840万元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及运动场升级改造,校园周边道路、绿化等配套设施改造,添置更新全县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硬件。
同时,投入2000万元购置师生终端机、补充更新电教平台,推进光纤网络升级,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学习空间成为现实。
梅县某小学正在上听力课的孩子们
提升师资,高学历“牛师”数量逐年上升
“教育‘创现’以来,最关键的是师生的观念提升了。”蕉岭县长潭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尚文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个山区农村学校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从50%上升到现在的80%。
梅州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培养战略,坚持“面向全体,培养骨干,侧重农村,讲求实效,提高素质”的原则,抓住“外招”与“内培”两个牛鼻子,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2016年以来,梅州从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招聘了202名硕士研究生,996名本科毕业生,298名专科毕业生,不断优化中小学师资队伍结构。其中,蕉岭县共招聘176名新教师,招聘了40名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英语专职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输送了新鲜血液。
“以前的老师都是埋头苦干,现在开始抬头向前看。”张尚文介绍,这两年,学校先后有4位老师主动报名参与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0多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有赖于梅州市开展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各级财政对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加以政策扶持,按照市和区7∶2的比例支付学费,个人只需缴纳一成。
梅州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梅州市评选表彰了973名“叶剑英基金优秀教师”、65名“叶剑英基金优秀校长”。2016年以来,梅州组织培训各级各类教师约27.6万人次,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养明显提高。
“真金白银支持教育,实实在在扶持教师。”梅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梅州逐年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并实现“两相当”,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实施范围从义务教育学校扩大到普通高中和公办幼儿园,2017年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按人均每月不低于900元的省定标准全部发放到位。
立德树人,红色教育让思政工作“入心入脑”
在梅江区鸿都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搭配具有浓郁客家传统文化的围龙屋、沙田柚等元素,让学生一进校门就能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鸿都小学校长饶小雯说,学校通过“接地气”的方式,让抽象的价值观更容易“入脑入心”。
近年来,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在梅州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唱一首红歌”,突出一首红歌一面旗,一支红曲一把号,以歌曲激励人,“背一首红诗”,发挥育秀作用,培养文明、高雅的人,“有一颗红心”,以英雄典范的故事教育人、启迪人。
其中,梅江区就实施特色教育发展工程。广泛开展体育校园、书香校园、书法校园、艺术校园等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推进“一校一项目、一校一特色”创建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蕉岭县各校结合各自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深耕数年后,在“创现”的进程中,百花齐放的态势已初步展现,形成了“客家文化”“楹联文化”“国学文化”“红色文化”等校园主题文化,“学校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品位不断提升。
“梅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梅州市长方利旭告诉记者,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引导学校把自身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形成学校自己的品牌,做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
梅州正在建设的学校
专访
梅州市市长方利旭: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经费实现“三增长”
作为粤东西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梅州如何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梅州市市长方利旭。
“创强创现”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南方日报:在抢先手、争排头的氛围下,梅州目前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方利旭:2015年9月,梅州召开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会议,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启动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
截至目前,梅州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工作稳步推进,蕉岭县和梅江区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粤东西北地区首批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梅县区和平远县的申报工作已经通过省教育厅验收;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争取今年春节前向省申报,教育“创强创现”继续走在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经济总量虽小但没有“穷”教育
南方日报: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梅州仍然坚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资金筹措方面,梅州做了哪些工作?
方利旭:我们常说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
梅州是经济欠发达山区市,经济总量较小、财力总体比较困难,但各级党委政府都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2012至2016年底,全市财政教育共投入289.58亿元,从2013年的56.15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89.08亿元,确保达到法定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要求,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连续三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提高;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措施确保了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并顺利实施,确保财政教育经费100%用于教育,做到不挤占、不挪用。此外,梅州建立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通过调整普通高中学杂费和幼儿园保教费,每年增加教育经费近2亿元。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有哪些具体举措?
方利旭:在教育现代化资金投入方面,梅州各级政府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资金,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的办法,解决教育“创现”资金。充分利用好原中央苏区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的扶持力度,发挥梅州“华侨之乡”和外出乡贤众多的优势,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创现”资金37.5亿元,主要用于全市各县(市、区)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和完善信息化设施设备,有效解决了城区大班额和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等问题。
红色苏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跃升
南方日报: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是关键。梅州如何建设“三通两平台”,使红色山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跃升,推动区域之间的教育平衡发展?
方利旭:近年来,梅州不断加大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市教育云数据中心机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以实现与国家和省平台“无缝衔接、共建共享”作为努力方向,按照“全市一盘棋、教育整体性、区域一体化”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和完善梅州市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梅州市电子政务云服务,采用按需购买服务的方式,学校仅需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即可实现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完成后,可以服务全市1112所学校,5.6万教师,56.6万名学生,使红色苏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跃升,推动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南方日报: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梅州将如何推进教育大发展,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方利旭:梅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总抓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全市将围绕“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20实现先进县(市、区)全覆盖”的目标,统筹城乡,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尤其是扎实推进市实验小学、梅江区林风眠小学、芹洋学校、梅州南方紫琳职业学院等学校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优质学位供给能力。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实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绩效评估考核机制的作用,引导教师树立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做到安教乐教、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案例
一、为国家输送优秀足球人才
作为百年老校、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梅州中学自从1979年原梅县地区被定位全国重点开展足球运动的16个地区之一,就开始进行足球教学训练。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学校确立了“田径为基础、足球为重点”的体育竞技发展模式。在梅州中学,班班有球队、级级有球队。学校特别配备4位专职足球教练,带教学生的日常租期训练。每学年的班际足球赛调动起学生参与足球的热情。除了强身健体的目的之外,学校从中选出优秀运动员组成学校足球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为国家、省和梅州市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足球人才,其中温浩军进入国家青年队,谢锦政、林炼铭进入上海绿地申花俱乐部青年队。
二、特色传统文化,教育无声润人
走进蕉岭县人民小学,马上就被浓浓的诗书氛围所包围。学校入门大天井两侧每个月都有学生的特色方案与作品展览。“唐宋楼”“客家诗人楼”“近代伟人楼”……每栋教学楼各有楼层文化,师生经过,每每不由自主地在文化长廊的“诗词赏析”“书法指导”等栏目前驻足观赏。
“恋诗·练字·炼人”是该校创新特色文化教育的品牌项目。为使“三练”活动深入开展,近来,学校总结六年的特色教学实践,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新版诗教教材《诗苑》共6册,包含诗歌赏析、书写范例、作品欣赏、笔画指导等。
“各年级使用不同的教材,更切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更强。”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特色文化教育的品牌项目获得广泛肯定。譬如,2010年《“恋诗·练字·炼人;陶情·学艺·笃行”——学校特色创建探索和实践》获第七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诗教先进单位”“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数据
全市已投入“创现”资金37.5亿元全市已投入“创现”资金37.5亿元
1.2012至2016年底,梅州全市财政教育共投入289.58亿元,从2013年的56.15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89.08亿元。
2.截至日前,全市已投入“创现”资金37.5亿元,主要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继续教育。
3.到2018年下半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建成省规范幼儿园达65%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
4.建设“三通两平台”平台搭建完成后,可以服务全市1112所学校,5.6万教师,56.6万名学生。中小学宽带接入比例达100%,城镇学校接入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占比达90%以上,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比例达100%。
5.力争到今年底,全市百分百的县(市、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梅州市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